另外,略萨还获得过1994年塞万提斯奖、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等殊荣,代表作品有《绿房子》、《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等等。
  代表作品《绿房子》《酒吧长谈》《公羊的节日》
  1936年3月28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出生在秘鲁南部亚雷基帕省首府亚雷基帕市的一个中产家庭。马里奥是他的名字,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父亲和母亲的家族。不过,略萨的成长却是在玻利维亚。在略萨还没有出生的前几个月,他的父母就已经离异。1937年,1岁的略萨与母亲和外祖父一起移居玻利维亚的科恰邦巴,在那里度过了幼年时光。略萨的父亲有一处棉花种植园,所以略萨的童年生活并不穷困,在略萨的回忆中,这段生活已经“小康而且具有贵族气息”。不过,当时家人告诉略萨,他的父亲已经过世。
  1946年,略萨的外祖父被派回秘鲁,举家迁回。随后,略萨随母亲移居首都利马。在这里,略萨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二人复婚之后,略萨随父母住在利马郊区,在略萨的自传中,“我的童年”噩梦自此开始。略萨后来回忆,“他怨恨我的‘架子’,怨恨他的儿子”,父亲对略萨进行了辱骂和殴打。最终,14岁那年,父亲将略萨送往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就读,这所学校为他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提供了背景,其中的很多故事是残忍而且残酷的。
  1947到1949年间,略萨就读于天主教中学拉萨叶学校(又译萨勒学校)。略萨14岁时,父亲将其送往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就读(1950-1952);毕业前一年,又做起了报社的实习记者。最后,略萨从军校退学,并在皮乌拉省的国立圣米盖尔中学完成中学学业。此间,略萨为当地的《工业报》撰稿;作家的第一部剧本《印加航班》也被搬上舞台。
  1955年,19岁的略萨与舅妈的妹妹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维亚人)相恋结婚;新娘长他10岁。巴尔加斯·略萨读大学时参加秘鲁共产党组织的共产主义学习小组(台湾常称共产主义读书会),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思想家的著作,还担任过指导员,并短期加入秘鲁共产党。1960年代也热烈支持古巴革命。
  1964年,一纸协议结束了略萨第一次短暂的婚姻。一年之后,略萨很快就开始第二次婚姻,这次的妻子是他的表妹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这段婚姻一直延续到现在。两人共育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后来分别成为了作家/编辑、商人和摄影师,皆事业有成。
  综观略萨的小说,内容贴近现实,风格各异,体现了略萨对小说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和实验主义精神。略萨的创作以结构新颖见长,他的小说在结构上都各有特点。在这个意义上,许多评论家称他的小说为“结构现实主义”的作品。他的结构现实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写作手法,它是在反映现实时寻求结构的多样化,以全面反映现实著称。
  人物评价
  秘鲁国会图书馆代理馆长大卫·S·毛(David S.Mao)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通过翻译成世界许多语言的令人难忘的文学,让历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人物活起来了。”
  2010年略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for his cartography of structures of power and his trenchant images of the individual's resistance, revolt, and defeat)”
英语
日语
韩语
法语
德语
意大利语
阿拉伯语
葡萄牙语
越南语
俄语
芬兰语
泰语
丹麦语
对外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