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报道,El CEIP Miguel Hernández是Badalona的一所小型学校,它恰恰位于与Santa Coloma de Gramenet (Barcelonès)的居民众多的Fondo地区的交界处。这所学校96%的学生都是移民,在教室中,共有来自十五个国家的孩子们: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学生(占39%)和中国学生(17%)是人数最多的,不过也有很多来自厄瓜多尔,巴西和印度的移民。这个数字可能会不禁让人想到在现代社会修建类似巴别塔这样的东西时存在的混乱。不过,加泰罗尼亚语作为工具语言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巩固,它是这所学校所有学生共同使用的语言。此外,教师团队们的努力已经使得这所学校有志成为一个接待中心,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在教学工作中进行革新。
该所学校最新和最具开创精神的计划就是分析并纳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中国人的技巧,因为来自这个亚洲国家的学生们在这门功课中表现不俗,他们的数学成绩超过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所有学生平均成绩八分。在这所学校的大厅中,一扇巨大的墙壁装饰着入口。这上面挂着展示学校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照片和图画。几米远处,在其中一间教室内,一名八岁大的中国学生正在努力的学习使用不定冠词,他大声地重复念到:“un llibre, una cadira...”,直到十一点的铃声响起,他才停了下来,与自己的同学们一起走到院子里去。“在他们的语言当中,并不区分阴阳性,他们要学习这些会有些困难”,特殊教育老师Mónica Vargas解释说。“融入语言的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是,在三到四个月内,他们都会掌握基本的词汇,两年之内,已经可以与其他人交流了。”
尽管这些孩子们来自国外,他们在加泰自治区上学之后,融入速度非常快,不过那些已经在其他国家开始上学的学生来到之后则会碰到更大的困难。“不断地有学生来注册,甚至在学年中间”, Gemma Herranz,小学四年级的老师讲述说。经常会有学生休学。在小学六年级的二十名学生中,只有一人是在el Miguel Hernández上的一年级。为了将这种现象对教学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他解释说“我们组织成立了灵活的和巩固的团队,适应每种学习水平的学生。”这位特殊教育老师并不掩饰说,预算缩减计划正在给教学质量带来影响,但是她强调说,尽管缺少人力资源,学校的老师们还是为了克服困难不断地革新。
文化交流这一理念渗透到了学校的所有活动当中,老师们肯定说这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是一种被强迫的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好例子就是Vicente Blanco老师的音乐课。在每次的主题中,依然有加泰罗尼亚和卡斯提亚语的经典歌曲,但是也有非洲,中国和印度宝莱坞电影中的歌曲,随着不同国家的学生的到来,这些歌曲被逐步添加进来。去年推出了校歌,其中包括由学生们建议的词句以及一节用加泰罗尼亚语,中文,阿拉伯语和印度语重复歌唱的篇章。二十多名学生在精力充沛的Blanco老师的课堂上载歌载舞。还有体育课老师Pedro Siles,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加入了全世界传统的游戏,并邀请新来学生增添项目。
“由于天性使然,孩子们都很好奇,对于其他的文化都很感兴趣”,Pedro Siles指出说,他说,其中一位名叫Adrián的厄瓜多尔学生决定在加泰罗尼亚-中国文化协会每周六组织的课堂上学习中文。他还不是很清楚当自己长大了想要干什么:“有时候我想要成为一名医生,有时候我想当厄瓜多尔的总统”,他承认说。